“互联网+”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研究-代写“论坛征文”“互联网+”与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
公务员写作热线微信ztj1457373236 微信H3337770 QQ3477752351 QQ3259308297 QQ1729794065
“互联网+”与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
内容提要:现代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,核心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,重要内容是农业安全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“互联网+”的兴起,必然对处于转型升级中的现代生态农业以有力推动。互联网的最大优势是“链接”、“互动”和“重构”,其与现代生态农业生产、经营、管理和服务的深度融合,将会衍生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、新模式与新业态,形成“信息支撑、管理协同,产出高效、产品安全,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”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径。缙云是浙南地区的山区县,境内群峰崛起,地势高峻,丘陵盆地相间,山区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9%。缙云地貌类型的复杂性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,决定了农业资源类多质优的区域特色。如何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,推动缙云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和发展优势,是摆在缙云县委、政府眼前的重要课题。此文旨在探讨“互联网+”对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,对“互联网+现代生态农业”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机遇和挑战以及缙云县“互联网+”与现代生态农业结合发展的有效路径进行分析,以期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,供决策参考。
“我们既要绿水青山,也要金山银山。宁要绿水青山,不要金山银山,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”习近平总书记用“绿水青山”和“金山银山”的比喻,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,不仅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,而且形象表达了党和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。围绕“秀山丽水、养生福地、长寿之乡”区域定位,打造国内规模最大、国际知名的养生(养老)基地,正是丽水市基于对绿色发展的思维,秉承自身的环境和文化优势,所提出的一项战略部署和具体发展载体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我国迎来了大数据时代,信息流成了时代的主旋律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来激发农业发展活力,如何依托发挥当地自然资源优势,实现“互联网+现代生态农业”的大发展,是亟需关心和思考的重要课题。“互联网+农业”模式,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,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、新模式与新业态,努力探索“信息支撑、管理协同,产出高效、产品安全,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好”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径,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要求。
一、“互联网+”对缙云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
2015年,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“‘互联网+’行动计划”。“互联网+”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,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,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,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,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。“互联网+”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、物联网、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,发展壮大新兴业态,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,为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提供环境,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,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,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。
“互联网+”对于缙云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是一种革命性的产业模式创新,必将开启缙云经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。一方面,“互联网+”促进专业化分工、提高组织化程度、降低交易成本、优化资源配置、提高劳动生产率等,正成为打破小农经济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枷锁的利器;另一方面,“互联网+”通过便利化、实时化、感知化、物联化、智能化等手段,为农地确权、农技推广、农村金融、农村管理等提供精确、动态、科学的全方位信息服务,必将正成为缙云现代生态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。
二、缙云“互联网+现代生态农业”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
“互联网+现代生态农业”的发展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,有机遇,也有挑战。如何持续、稳健地推动“互联网+现代生态农业”高效发展,需要我们对发展中面临的挑战保持清醒认识、高度关注和审慎思考。
机遇主要体现在:“互联网+农业”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发展全面融合的过程,是要通过“互联网+”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。作为我国四个现代化最落后的领域,“互联网+”给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。“互联网+农业”的根本是要提高农业产业的竞争力,要不断的增加农民的收入,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。在生产方面要打造智慧农业,提高农业的自动化水平;在流通方面要+农业电子商务,最主要是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电子商务。
在本世纪初,浙江省委、省政府提出丽水要“建设全省生态屏障”“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”的双重任务和要求。在省委、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近年来,历届丽水市委、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生态保护、绿色发展为先的战略要求,从市委确定的“生态立市、工业强市、绿色兴市”发展战略,到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两大战略目标要求,再到提出“绿色崛起、科学跨越”战略总要求,没有哪一届市委、市政府不强调对绿色的坚守,对生态的保护,对绿色的发展。围绕“秀山丽水、养生福地、长寿之乡”区域定位,打造国内规模最大、国际知名的养生(养老)基地,正是基于对绿色发展的思维,秉承自身的环境和文化优势,所提出的一项战略部署和具体发展载体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,着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。紧紧抓住国内特别是长三角一带消费需求转型的趋势,利用好山、好水、好空气和独特的山地气候,坚持标准化、电商化、品牌化,大力发展高品质、高科技含量、高附加值的生态精品农业,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。缙云县是浙南腹地,丽水市重点山区县市,在互联网思维的引领下,推动生态农业加速发展,潜力巨大。
挑战主要体现在:
一是“互联网+现代生态农业”是借助现代科技进步实现传统产业升级的全新命题,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手段,蕴含着重大的战略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。然而,在缺少顶层设计的情况下,“互联网+现代生态农业”一哄而上、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避免,非常容易形成片面性、局部性的发展态势,不利于现代生态农业的整体推进、协调发展,“互联网+现代生态农业”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将大大折扣。
二是“互联网+”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创新,需要信息基础设施的广泛安装和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。然而,就目前来讲,缙云县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,农村仍有x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,拥有计算机的农民家庭比例不足xx%,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xx%,还有xx%以上的农民没有利用互联网。另外,农业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低、数据分割严重,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大多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,信息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异常艰巨。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,对“互联网+现代生态农业”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。
三是农业是一个庞大的传统产业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等方方面面,农业问题千丝万缕,错综复杂,而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更需兼顾环境效益和长远可持续发展。如何利用“互联网+”串起农业现代化的链条,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渗透到农产品生产销售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、农业政务管理等各环节,亟需制定一套具体的、可操作的实施方案,推动“互联网+现代生态农业”的高效发展。
三、缙云“互联网+”与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路径的建议
(一)顶层设计,尽快制定“互联网+现代生态农业”发展实施方案
缙云应明确“互联网+现代生态农业”发展的战略地位,尽快开展针对“互联网+现代生态农业”的针对性研究,搞好顶层设计。依托结合大米、高山蔬菜、食用菌、中药材和席草种植、林果业以及畜禽养殖等优势支柱产业,研究制定缙云县“互联网+现代生态农业”健康发展实施方案,出台发展规划,指导“互联网+现代生态农业”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,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共同开发与利用;制定“互联网+现代生态农业”技术发展路线图,逐步夯实信息技术基础,推动电子商务、农业数据开放、人才培养等,为“互联网+农业”发展创造良好环境。
(二)优先布局,逐步夯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
争取上级资金项目支持,加快推进落实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,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,加强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,完善农村信息化业务平台和服务中心,提高综合网络信息服务水平。全面推进“农业科技110”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,提升农业信息化总体水平。构建起县、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“三位一体”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;建立县级农业科技专家、乡镇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。构建“农业科技110”综合信息“云”服务平台,建设远程视频诊断、农产品质量监管、农产品电子商务、农业物联网等服务应用系统,实现 “一站式”信息服务、农业监管和农业专家保障。建立生产企业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室,实现检测数据即时上传;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(合作社)农产品的生产过程、农产品质量可追溯;将农资经营业户纳入农资产销及施用跟踪监测系统;农业园区(基地)纳入农业物联网服务系统。
(三)超前谋划,设计启动“互联网+现代生态农业”行动计划
开发了多种农业信息服务方式,包括12316热线、手机短信、手机客户端、农民一站通等,满足农民多样化应用需求。围绕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、精准化、数字化、可控化和全程监管,重点抓好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体系、农业物联网示范工程、智能农机建设工程等工作。积极培育农业电子商务主体,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能力,重点实施农业电子商务、涉农企业智能化提升工程、农产品产地市场信息化建设等工作,基本实现“产运销”一体化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格局。围绕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水平,重点抓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、信息进村入户、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,打造开发、共享、功能更加完备的农业科技110综合信息“云”服务平台,建立健全村级“四员合一”(农业技术推广员、农产品质量监管员、农药协管员、农业信息员)队伍,构建基于“互联网+”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通道。围绕构建基于大数据支撑的农业政务管理系统,突出农业政务系统建设、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,建设农业科技110应急指挥调度系统,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,将农业企业、农民合作社纳入质量追溯系统,规模化养殖场生猪、牛奶、鸡蛋等全程可追溯;开展农业生态建设六项治理工程,实施农药、化肥零增长行动,农药、化肥利用率提高。